喀什一直都是我很向往去的地方,喀什和拉萨的不同之处,在于喀什更能让我找到心里深处。
喀什
历史文化名城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位于新疆西南部,距乌鲁木齐市1473公里。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与西藏阿里地区为邻,西靠帕米尔高原,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接壤,北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相连。
喀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喀什地区下辖1个市和11个县,全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9.4万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塔吉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 31个民族。喀什市是喀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疆重镇,素有“丝路明珠”之美称,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喀什市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高台民居是名城诸多景观中既有文物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有着深厚的维吾尔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景观。喀什噶尔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有一处维吾尔居民小巷,维吾尔名叫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喀什老城内地势最高的这一条长达数百米的高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己存在,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时,就把王宫建在这个高崖的北面。
高崖的南面与北面原来都是连在一起的,分南北两端。据说在数百年前一次从帕米尔高原突如其来的大山洪把高崖地带冲出一个大缺口,从此南北割断,分成各自独立的两个高坡,现在高台民居就建在南坡上。高台民居地势崎岖,人口密集,小巷众多,纵横交错。走进小巷,就犹如走进了维吾尔族的风情画中。那些并未经过规划的、随意建造的、根据住宿要求和在原住地向四周延伸,向高随意加层楼上楼、楼外楼,民居错落有致的排列出幽深却四通八达的小巷。
高台民居的特点: 1、平面布局自由灵活。住宅有平房、二层楼房、三层楼甚至有七层楼,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从崖上、崖下都可上下。
2、庭院有强烈的封闭性。既能满足维吾尔族人民家庭生活的要求,又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起到防风防雨的遮蔽作用。
3、简朴变化多端的外形。维吾尔族建筑外墙凹凸线脚不多,墙面大方流畅,户外大门,多为两扇门,庄重厚实,门上镶有、刻有图案花纹的铜质、铁质护板压条。吊装两个碗大的门环供上锁用。沿街外墙用土坯砌成,抹上麦草泥,数十年甚至百年依旧如故。
4、室内建筑分为主人居住室、客厅,两侧多为子女和同代家族的住房。住室内不设木床,几乎都睡在土坑上。墙壁上则建有敞开式的墙壁柜,有许多层,放置生活用品。客厅墙壁上壁柜更有伊斯兰建筑装饰风格,四周有维吾尔传统的石膏花边图案。
5、高台民居的悠久历史,有些古老的民居大多都有数百年历史,也有一些民居世代相传,至今保留了三四百年。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内住房多达一、二十间,楼上楼下、两侧厢房几代人同住一个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
位于喀什市中心解放路,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疆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这座规模宏大的伊斯兰教建筑物始建于1442年,后另经重修扩建,始具今貌。艾提尕尔,意为节日礼拜场所。大寺规制严整雄伟,砖砌方形拱寿门的大门楼高达12米,边廓环以 15个穹形壁窿形楼。
大寺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大寺正门楼以浅绿色为主色,布满精细刻花。进门后即为宽大的内广场,与内广场相连的为宏大的礼拜寺和教经堂,极富伊斯兰特色。艾提尕尔清真寺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又是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群众游乐歌的场所;每逢礼拜日和节日,成千上万的伊斯兰教徒集结在礼拜寺及大门内外的广场上,身着节日盛装的维吾尔族男青年会跳起“萨满”舞,场面十分热闹。
阿帕克霍加麻扎(香妃墓) 香妃墓是阿帕克霍加麻扎(麻扎即陵墓)的别称,坐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始建于 1640年,是今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即圣人后裔)陵墓,墓主为喀什噶尔“霍加政权”国王、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5代72 人。相传墓中还葬有清朝皇帝的“香妃”,故当地群众又称之为“香妃墓”。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帕克霍加墓也是一个具有维吾尔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古建筑群,占地约30亩。陵园正门朝南,进门后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庭院,由门楼和小礼拜寺、大礼拜寺(加满清真寺)、教经堂、主墓室(拱伯孜)四大部分组成。
主墓室为陵园主体,位于陵园东部,是全疆最大的穹顶式建筑。其四周为长方形,底面横长35米,纵深29米;四周各立1座半嵌在墙体内的巨大砖砌圆柱,底圆直径达3.5米,柱顶又各有一小“邦克楼”(即召唤礼拜的小楼)。主墓室通高26米多,四周墙壁自下至上全用深绿色琉璃砖贴面,上面绘有彩色图饰与阿拉伯文警句.墓室顶部中央为半球形圆拱,直径达17 米,其顶部亦有一“邦克楼”。
这四楼一拱和上面铁柱高擎的五弯月牙参错环抱,造型和谐,使整个建筑物显得格外庄严峻拔。墓室门朝南,内中高敞明亮。离地面半人多高的平台上排列着高低大小不等的墓包,一律用各色琉璃砖贴面;其中高大者为男坟,小巧者为女坟,传说葬有阿帕克霍加家族5代72人,实际只有58个墓包。
加满清真寺 加满清真寺的礼拜室里,三十六根木柱子的雕刻和饰纹各不相同,据说是由三十六个穆斯林信徒捐赠的。拱顶的彩绘以花草为主,没有动物图案,它反映维吾尔人死后是不把动物带走的习俗和重视生命观念。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坐落在市内体育路,占地965平方米,墓主是 11世纪中期的维吾尔族诗人、学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1018年~约1095年)。公元1070年前后,他用古回鹘文写成了一部长达13000余行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这部长诗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数学和医学等,是一部大型历史文献,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视。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是一组富于维吾尔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建筑群。
陵园正门朝南,园内除中心庭院外,可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有一个平面呈曲尺状、顶为大跨度石砌圆拱顶的礼拜殿,前有雕花密肋天棚,后有祈祷室;东部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陵墓所在,前有宽8米、高9米、纵深3米多的巨大门楼),其后是主墓室,为外方内圆的弯顶建筑,顶部正中有一小塔楼,从地面至塔顶通高11米多。室内地面正中央,用彩色琉璃砖贴面的墓包之下,便是这位伟大诗人的长眠之地。
陵墓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正门宽4.2米,高8 米,正门两侧各有一座高达8.7米的圆柱形塔楼,陵墓由墓葬群、门楼和主墓室组成。主墓室外方内圆,上覆穹窿顶,顶正中有一个小塔楼。陵布局独特、宏伟、装修古朴、肃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礼拜殿为平顶,主墓室是绿琉璃圆顶;而且其东部建筑中所用塔楼(邦克楼)甚多,约10余座,为新疆同类建筑中少见;塔楼的制作精美可观,也是建筑装饰。整个建筑群高低相间,主次分明,形成一完整的群体。
墓室外墙以蓝底白花琉璃砖贴面,礼拜殿木柱的雕刻花纹古拙奇特,纹样丰美,与一般制作方法不同,都是新疆伊斯兰建筑中难得的精品,为后世所罕见,体现出古代维吾尔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杰出才能。
位于喀什市吐曼河畔,多来提巴格路以南的盘橐(tuo)城,又名艾斯克萨城。据《后汉书》记载,公元一世纪的盘橐城是西域疏勒国的王城,东汉“明章盛世”时,是班超、班勇父子经营统一西域的“大本营”,所以有的史料干脆称之为“班超”城。
现存的“班超”城仅遗留一段长约8米、高近3米的旧城残垣。1994年在原址动工修建了“班超纪念园”,除了城口的牌坊外,园内建有一座3.6米高的班超塑像,以及与他出生入死的36勇士雕像,高约1.9米的勇士们整齐地围绕在班超像的两侧,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