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守身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么? 贞操的话题又热了起来。但舆论大多对此持否定态度,一如去年两会期间围攻 上海 人大代表柏万青的“贞操陪嫁论”。显然,这些女性提出的、单方面的“女性婚前守贞论”确实陈腐可笑,无怪被视为“远古恐龙”的奇谈。然而,“婚前守贞”真的已经完全被淘汰,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
前不久,38岁单身女硕士涂世友建立全国首个贞操网“雅品贞操网”,倡导婚前守贞,并晒出自己的处女鉴定报告,引发舆论关注。情人节前夕,石家庄女网友打出反色情、反出轨广告,也劝诫女青年“贞操是最好嫁妆”。
一时间,“贞操”的话题又热了起来。但舆论大多对此持否定态度,一如去年两会期间围攻上海人大代表柏万青的“贞操陪嫁论”。显然,这些女性提出的、单方面的“女性婚前守贞论”确实陈腐可笑,无怪被视为“远古恐龙”的奇谈。
然而,“婚前守贞”真的已经完全被淘汰,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
“中国性革命”已经完成
事实上,“婚前守贞论”备受关注,本身已经说明“婚前性行为”已经相当广泛。据著名社会学家潘绥铭的调查,从2000年到2010年,男性有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在10年间从大约45%上升到大约55%,女性的这一比例也从30%上升到40%多一些。这表明,在当下中国还未结过婚的18岁以上人群中,有过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已经接近一半。
对比1978年以前,未婚人群大约只有不到1%有过性行为,几乎可以算得上一个无性社会。然而在三十年左右时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这场“性观念革命”也迅速席卷大江南北,不仅迅速结束了无性阶段,还将中国的性开放水平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这种转变的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罕见的。
因此,且不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传统贞洁观早就被批驳得一无是处,就在当今中国的实际效果而言,作用恐怕也相当有限。也就是说,贞洁观念在当今本身并不构成什么“桎梏”,反而属于那种一露头就被反驳的“陈腐思想”。据潘绥铭调查,在年轻人中,完全不能接受女性婚前有过性行为的只有10%而已。
性行为认识不足才是真挑战
与“贞洁观念荼毒女性”相反,现在的重要事实是,青年男女日益性开放对社会带来了挑战。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妇幼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在15到24岁婚前怀孕的人群中,90%有过堕胎经历,但只有4.4%的人对生殖有着“正确的观念”,婚前怀孕的人群中只有14.4%的人知道感染HIV病毒的风险。
潘绥铭主导的包括辍学生在内的调查则显示,情况可能比想象的更严重,因为他调查出的未成年人性行为比例比以往的统计都要高,在2010年14-17岁的未成年人中,已经有过性行为的少男在12.6%到15.4%之间,少女则是8.3%到11.9%之间。而众所周知,年龄越小,对性行为的认识就越是不足。
一切数据都表明,青少年性开放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事实,而且开放程度还在日益增加,然而青少年对性的认识仍然相当不到位,产生了种种问题
婚前守贞与性开放各有利弊
如何解决青少年的性问题?通常而言,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式的“禁欲教育”,一种是北欧的“开放式的、全面的性教育”。
在教会保守势力强盛的美国,曾推行的是“等待到结婚”的“单一禁欲教育”,即我们说的“婚前守贞”。这种“单一禁欲教育”强调传统的婚恋观、传统的婚后才能进行性行为的价值取向、强调如何禁欲,同时排除别的形式的性教育,尤其不传授堕胎控制等知识。还鼓励学生们许下“守贞誓言”。
然而,这种性教育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在2006年,美国未婚少女的怀孕比例还出现了几十年来罕有的反弹。“单一禁欲教育”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强行推行而忽视了青少年固有的性需求。并且这种教育还充满误导性,例如告诉青少年避孕套没有什么用等。此外,强行推广守贞誓言也不现实,只会让宣誓者破誓后更盲目的进行性行为。事实上,这种“单一禁欲教育”仅对少数保守派家庭的子女有效。
实际上,在美国长期争论的有两种性教育模式,一种是“单一禁欲教育”,另一种是“综合式的性教育”。所谓综合式的性教育,是在鼓励禁欲的同时进行性知识教育、避孕教育、艾滋病教育等等。这表明,无论哪种方式,美国性教育都是鼓励守贞的。
美国的未婚生育和怀孕现象在西方是最为严重的,性解放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使美国重新审视性道德的重要性。1980年代后,美国人痛定思痛,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庭,发起了保护贞操运动、强调忠贞,反对性滥交。美国人重拾家庭观念的同时,宗教力量也在增强,社会正逐步迈向稳定。
与“禁欲教育”相反,欧洲尤其是北欧大多数国家推行的是全面开放性的性教育。例如性自由十分发达的荷兰,从5岁的义务教育就开始进行性教育。由于性教育的作用极为明显,实际上荷兰15岁至19岁少女的分娩、人流的比率比美国、英国都低。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都是如此。
但北欧模式下的性教育,会导致人的性行为很早就开始。并且由于男女平等、社会福利发达,因此导致了低结婚率、高离婚率、性伴侣多、生育率低、私生子比例高等种种现象。换言之,北欧模式导致了家庭的瓦解。如果仅仅是家庭瓦解,北欧人或许并不在意,但有研究显示,家庭瓦解对孩子有伤害。例如,60%的丹麦儿童在出生时的父母并没有结婚,即便在儿童成长期间也仍然同居,但这些不结婚的人父人母很大一部分最后还是分开了。学者发现,家庭的瓦解对于这些非婚生儿童是有害的,尤其在精神方面
应该尊重“婚前守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