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和谐的学校环境有助于缓解幼儿的恐惧感。 ○学校恐怖症临床发病率接近1%,其中3岁~7岁为第一高峰
○专家提醒,心理恐惧确实会带来身体不适,这与逃学是两回事,家长千万不要打骂苛责孩子,应积极带孩子进行治疗 小薇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了,但开学一个月以来,早上妈妈一叫她起床上学,她就嚷头痛、肚子痛。然而带她去医院做遍检查,也查不出任何毛病。蹊跷的是,只要不上学,小薇的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还能愉快地帮妈妈做家务。妈妈觉得小薇是在装病,就强行把她送到学校。可没过多久,老师就打来电话,说小薇上课时脸色苍白、直冒冷汗,让她赶紧来学校。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小薇这样的例子很多。究竟孩子们患的是什么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神经内分泌专科主任罗向阳教授表示,这类现象属于典型的“学校恐怖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小学生以及不爱上幼儿园的学龄前幼儿身上。“千万不要打骂苛责孩子,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在撒谎,太过恐惧确实会带来身体不良反应。”罗向阳提醒说。 现象:开学伊始最容易出现
罗向阳介绍,学校恐怖症临床发病率接近1%,在男孩女孩身上都可能出现,3岁~7岁为第一高峰,这与初入学出现的分离焦虑有关,要离开熟悉的亲人怀抱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很多内向胆怯的孩子都会心生恐惧,所以不少幼儿在第一次上幼儿园时会表现得非常强烈;11岁~12岁为第二高峰,与初升中学学习压力大有关,也可能与改换学校重新适应新环境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因素有关;14岁以后出现第三高峰,主要与自身发育特征有关,如发育性情绪不稳定、形体变化大、人际紧张、身心协调欠缺等。 罗向阳介绍,患了学校恐怖症的孩子,通常表现出三个特征:1.害怕上学,常借故头痛、腹痛、食欲不佳、浑身无力等不上学,但留在家里则表现正常;2.发病期间,如果父母强迫去上学,孩子会表现出畏缩、低头、不与他人打招呼、不敢直视别人等症状;3.上课时紧张、不敢正视老师、怕提问。若被提问,则面红耳赤、手心出汗、心慌意乱、不回答问题,或回答问题结巴重复等。 “甚至有孩子为了不上学而采取暴力行为,如毁物、攻击父母、自伤等;还有个别孩子情绪极度低落消沉、倦睡,可能出现幻听幻觉、心境不良和抑郁等症状。”罗向阳说。 提醒:不爱去学校与逃学是两码事 罗向阳解释说,学校恐怖症和逃学是两回事。“很多人都以为只有学习成绩差的差生才会患上学校恐怖症,恰恰相反,临床问诊发现,很多患有学校恐怖症的患儿原本学习成绩优异、人际关系良好,不存在道德品质问题,但却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恐怖情绪,多半喜欢待在家里。”他介绍,逃学的孩子则往往没有明显的情绪障碍,而且多半伴有思想偏差或行为问题,学习成绩也较差,对学校没有恐惧感,在课室里不会有出虚汗、脸色苍白等表现,他们旷课往往是去做别的事情。 罗向阳表示,患上学校恐怖症的孩子,家长不能认为其故意装病,因为孩子并没有撒谎,他的确会产生躯体不适感。“他是下意识用躯体不适来掩盖心理异常,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躯体化’。” 原因:受欺辱或胆小都可能成诱因 据介绍,导致学校恐怖症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可能与孩子本身胆小、敏感、多疑、爱面子、依赖性强、生活独立性差等有关。如有的孩子初期成绩优秀,但对学习过度自勉和投入,一旦遭遇挫败便感到焦虑和恐惧,从而拒绝上学;有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自我形象’敏感,如觉得自己丑、身材矮、不善学习、运动不佳等,导致自卑而恐惧上学。” 而外因则很可能是家长、老师对其期望过高,超过孩子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形成焦虑感。也有的孩子由于遭受到同学的欺辱或嘲笑,或和老师发生冲突、遭受体罚等诱发学校恐怖症。 治疗:药物和心理治疗应双管齐下 罗向阳介绍,学校恐怖症可用药物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适当用一点药物,家长不必担心,常用的有阿普唑仑、百忧解等药物。”而心理治疗则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安抚孩子,达到让其重返校园的目的,主要包括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法、暴露疗法等办法。 “具体而言可用放松训练,逐级暴露或想象脱敏等方法帮助儿童返校。”他建议小薇的妈妈分三步走:安排小薇到学校外面看一看,是否感觉恐惧;如果不再恐惧,便到学校里面走一走;感觉好点后,再到课室里坐一坐,和老师同学们进行接触。
罗向阳介绍,此类预演暴露和认知重组方法可有效提高患儿社交技巧,减少社交焦虑,改变歪曲认知,达到返校目的。“另外,如果孩子突然不愿上学属于在学校遭受应激事件而引发,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充分沟通,避免和减少学校方面的诱因。”罗向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