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与好动的区别
/ 2013-08-17 15:05:42 来源:互联网 编辑:互联网 点击:次
[导读]导读:小儿多动症这是在儿童中很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症状为自控能力差。由于自控力差,这类孩子还常好插嘴,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可是,妈妈们不能因此而厌烦自己的宝宝,因为这些行为均由疾病引起,需要妈妈们给予相当的重视。 小儿多动症
导读:小儿多动症这是在儿童中很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症状为自控能力差。由于自控力差,这类孩子还常好插嘴,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可是,妈妈们不能因此而厌烦自己的宝宝,因为这些行为均由疾病引起,需要妈妈们给予相当的重视。
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或注意缺陷障碍。这类患儿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家庭及学校均与人难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教育困难。有人把这种失调比喻为一部交响乐失去协调性及和谐性。国外资料报告小儿多动症患病率为5%—10%,国内学龄儿童发病者相当多,占全体小学生1%—10%。男孩较女孩多,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
从西医而论认为:
1.与轻微脑组织损害有关,如母亲妊娠时遭到病毒感染,服用一些对胎儿脑组织有损伤的药物,婴幼儿颅脑外伤,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缺氧、缺血、中毒等;
2.与遗传因素有关,认为遗传因素是导致发病的基础;
3.与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认为小儿多动症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递质多巴胺系统(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代谢障碍有关;
4.与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糖代谢障碍有关;
5.家庭环境不良及教育方法不当也是小儿多动症的诱因。
此外,铅污染(如含铅玩具)或微量元素的缺乏(如铁、锌)也是导致本病的原因。
从中医而论认为: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小儿多动症的发病机理,则可以一目了然。加工食品中的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等是诱发本病的直接因素。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由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阴阳失调,人就会发病。在小儿多动症中表现为脏腑功能的失调,主要是心、肝、脾、肾四脏,常表现为肾精不足、肝阳偏旺、心脾气虚,水分缺乏导致水火不调、心阴不足、心火上炎。因此,每日的进水量要在2000ml—3000ml。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误区,因为自己的孩子很淘气所以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患了小儿多动症。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淘气的孩子不一定就是患了小儿多动症。
对于爱蹦爱跳爱跑、且不爱顺从家长的孩子,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淘气”。由于淘气的孩子活泼、喜动,有些家长便怀疑患了小儿多动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实际上,淘气与医学上所说的小儿多动症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正常小儿的顽皮现象,后者则属异常的行为障碍。从医学角度看,儿童的生理特点是:身体和心理发育都很迅速,但还不成熟,所以他们幼稚、天真、活泼、精力充沛,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对外界的一切事物他们都感到新鲜,总想亲自摸一摸,动一动, “实践”一番,又因儿童的神经系统功能以皮质下中枢活动占优势,大脑的抑制能力不如成人,所以他们表现活跃、不听话,也不像成人那样坐得住,因此孩子贪玩、喜动、淘气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正常现象。如果比较小的孩子整天孤僻、少动,像个“小大人”,反而可能是不太正常的现象了。
有的孩子从小格外调皮、不听话,一天到晚手脚不停、坐立不安、六神不定,爱吵闹,兴趣广泛而不持久,性情急躁,容易激动,自制能力极差,常常无事生非,还有一定的破坏欲,在学校里不守纪律,上课坐不住,精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扰乱课堂秩序,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极不稳定。以上往往是得了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患小儿多动症的孩子智力正常,只是由于大脑功能发生轻微障碍,而出现行为异常。这种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自愈的倾向。
孩子确诊为患了小儿多动症后,家长应正确对待,不能打骂孩子, 否则会使孩子产生畏缩和自卑心理,从而加重病情。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耐心地纠正孩子的毛病,节假日多带孩子出去玩, 如果症状较重,可考虑用药物治疗,但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慎重用药,不能擅自给孩子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