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美容必然伴随着医疗风险 随着整形技术的发展,激光美容技术也是日新月异。激光美容的创伤越来越小,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让许多女孩子趋之若鹜。但再怎么发展,激光美容毕竟也是一种整形手术,也伴随着医疗风险。那么激光有哪些危险呢?
医学美容,必然伴随着医疗风险!
传统重点式激光先被光子嫩肤取代,进一步演化成黑脸娃娃、净肤激光;机械式磨皮则进化成激光磨皮,最终成为点阵激光。伤害看似逐渐轻微,女孩们趋之若鹜,浑然忘记“医学美容是一种医疗行为”!而医疗行为“基本行走于窄巷之中”,医学美容除了追求“治疗的有效性”,还必须“尽力避开伤害和风险”。
激光为什么会造成伤害?
激光学原理很简单,光线被组织内特殊吸光体大量吸收,因能量负荷过重而炸裂。这些“特殊吸光体”称为“光靶物质”。换句话说,无论如何演进,激光“强大能量光线”的本质不会改变,“烧灼与炸裂”的作用也不会改变。
人们接受激光治疗时,往往关注“某某激光最有效、最快速”。然而所谓“先破坏、后建设”,必须建筑在“接受治疗的皮肤是健康的”这一前提下。如果“接受治疗的皮肤已受伤了”,“先破坏”的结果,很可能是“难建设”,甚或是“不建设”。
然而皮肤因受伤,才长斑;因发炎,才长斑。换句话说,因黑斑、痘痘甚至敏感等问题才寻求激光治疗,本质就是“已受伤皮肤追求更多伤害”的风险行为。
如何避免激光伤害?
谈到“避免激光伤害”,大家都会想到“慎选激光机种与治疗剂量”。这种思维乍看没错,其实错得离谱。如果受术者的皮肤已脆弱到无法接受任何治疗,激光又是强大的光线烧灼,属“先破坏、后建设”做法。如前面所说“受伤、发炎的皮肤才会长斑”;已受伤、发炎的受术者,会使任何“正确激光机种与治疗剂量”都发生不可预期的伤害。这就是“医学美容愈发达,敏感肌患者愈多”的医学真相!
如何避免激光伤害?当然是遵循正确的医疗原则,全程监测肌肤反应。术前肌肤监测,确定受术者可以承受的机种和剂量,如同所有医学手术前的评估。术后肌肤监测,可以确定治疗效果是否到位,是否过度?术后修护速度是否如同术前预期?应否增加、减少或改变术后护肤品使用品项与剂量等重大问题。
完整治疗不仅仅是施打激光的十几分钟。只有术前完整评估与手术预备、术中谨慎操作,以及术后伤害修复与效果监控三者并存,才是保障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唯一法则。这就是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也是医学界亘古不变的唯一真理。
如果已经伤害了,应该如何修复?
反黑、脱色,肌肤发生敏感、红肿、疼痛或组织液渗出的发炎现象,都是肌肤激光治疗后受伤的反应。
反黑可能源于黑色素激活,产生过多黑色素颗粒(新生黑色素),也可能源自表皮受伤后,角质代谢异常(卡斑)和血色素的沉积与氧化(瘀青)。
1.新生黑色素的治疗
反黑原因:黑色素颗粒的生成,无论原因为何,最终关键在于“引起了发炎现象”。换句话说,“避免发炎,就可避免新生黑色素”。一般提到新生黑色素治疗与预防,首先想到细胞毒性的对苯二酚(或称氢醌),其次是还原作用的左旋维生素C类。然而对于激光后受伤的皮肤来说,左旋C(抗坏血酸)的酸性刺激可能有再度引发炎症的风险。在肌肤监测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对苯二酚的细胞毒性,会导致慢性皮肤发炎。
正确治疗:避免使用细胞毒性物质,并避免还原成分酸碱等物理、化学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