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林妙可、侯高俊杰等小童星的走红,演艺圈的“钱规则” 已经开始向童星蔓延。据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戏、成名,不惜砸下6位数。
东方早报 9月16日报道 在今年的上海电视节上,演员、导演的高片酬再次成为电视剧制作方关注讨论的热点话题。谢霆锋接演《剑侠情缘》的片酬达到900万元,超过陈道明接演《手机》(电影版 电视版)的 790万元片酬。不少演员已经按天计酬。演员身价的飞涨让“台湾偶像教母”柴智屏都感慨,明星身价涨得比房价快。演艺圈暴利的诱惑,驱动着很多人绞尽脑汁想演戏、想成名,以致“潜规则”交易市场“繁荣”,甚至都波及童星身上。昨日,《天涯赤子心》的制片人陈先生向记者透露,他曾遇到过“有五六位家长,砸6 位数,要他们的孩子上戏。”莫非,这是内地新兴的“教育投资”?
“潜交易”
20万元当小演员男一号 曾创造6亿元票房神话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导演陈朱煌再抛催泪弹,推出有父亲版“再爱我一次”之称的电视剧《天涯赤子心》,集结近20位小演员。陈朱煌透露,电视剧选角阶段,就有不少家长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他,“有的家长很直接,几十万,只要他们的孩子能上戏,有的家长甚至说,演什么都行,能露脸就行。电视剧对小孩子的演技要求不高,更希望他们在镜头前表现出纯真自然的状态,因而有些小孩子只要能上戏,演上一两部电视剧,长得再可爱一些,角色讨巧一些,有了经验值,身价就上来了。这些砸钱给孩子求上戏机会的家庭都不穷,很多家长都是做生意的,穷人家的孩子也包装不起。”记者也了解到,某暑期大热古装神话剧中就有带“赞助”出演的小演员,“赞助费”在10万元到20万元不等,20万元可以演到小演员中的男一号,赞助费多少决定戏份多少。
除了花钱上戏以外,也有走娱乐圈人脉的。有圈内人告诉记者,林妙可(微博)的爸爸林晖是一名报社摄影记者,林妙可2岁时,就喜欢往人多的地方钻。身为记者的林晖为了让女儿有见识,在采访演艺圈中的人物时便尽量带上女儿。渐渐地,一些业内人士开始注意到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林妙可6岁时,就有明星邀请她一起拍广告,张艺谋也是从这些广告中发现了林妙可。
爆红身价可涨百倍
家长收回投资
为何家长们愿意花钱走后门让孩子上戏呢?名利当然是最大的诱惑。据悉,林妙可的代言身价号称高达 7位数,和周杰伦在春晚上合作过的侯高俊杰每次出场费也逼近万元。陈朱煌表示,在《天涯赤子心》中饰演姐姐的陆子艺参演过多部电视剧,比如张纪中版《倚天屠龙记》中的小杨不悔,《妈妈为我嫁》中的小佩珊;而剧中另一位小演员吴磊5岁时就已经在《封神榜之凤鸣岐山》中饰演小哪吒了,像这些演过戏的孩子就有身价了,不仅不需要家长再砸钱上戏,还能像小明星一样淘金,“陆子艺现在就很火,不亚于林妙可,拍摄《天涯赤子心》一部剧,她就拿走我30万元的片酬。”童星成名后的惊人回报率是家长们前赴后继的巨大动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80后家长表示,想到有朝一日女儿可能成为下一个林妙可,自己再苦再累也咬咬牙过去了,她身边有这样一个“未来星爸星妈圈”,家长们会经常交流各种小朋友们的表演信息和比赛信息。
◎马上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家长砸钱让孩子上戏,感觉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于有钱的家长来说,这是对孩子进行投资,多次露脸,身价提高,来日可以赚回来,就是赚不回来,也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而于电影、电视制作方来说,在选用孩子时,还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何乐而不为?
然而,这“潜规则”,说到底是急功近利的买卖。于孩子的长远成长,以及演艺事业的未来,埋下隐患。
其一,不管电影、电视对“童星”的要求多低,但总得有选材的标准,如果表面上选材,暗地里却是由钱的多少来决定谁上,这给小童星们怎样的教育?他们长大之后,如果从事演艺事业,对于“潜规则”的使用无疑十分娴熟,那么,今日被普遍声讨的“潜规则”,何时才有尽头?
其二,如此“潜规则”,将制造孩子之间的不公平,能上电视和电影,对于有艺术追求的孩子们来说,是对其努力的肯定,一个本有希望入围的孩子,却由于潜规则而被淘汰,这与中考、高考中的作弊无异,将严重打击对演艺充满兴趣的孩子的积极性,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发展方向。
对孩子的不诚信教育,将动摇整个社会诚信与公平底线,贻害无穷,这是任何文明社会所不容的。当然,“童星”潜规则,不过是目前整个社会潜规则盛行的缩影。在幼儿园、中小学,有家长并不避讳当着孩子的面给教师送礼,并教孩子怎样送礼,告诉送礼的诀窍;有家长为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也“托关系”让老师安排孩子当学生干部;至于教育孩子掌握“灰色技能”,抽烟、跳舞、打牌等,并不鲜见。
改变这种状态,当然需要家长们的自觉,而更重要的,还是推进整个社会的公民教育,强调公民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加大对潜规则的监督、惩处力度。客观上说,大多“潜规则”交易,都可以适用商业贿赂罪,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只是由于问责乏力,虽“潜规则”无处不在,但查处寥寥,由此助长其日长夜大,向各领域蔓延、滋生。